政产学研医合作

征集合作项目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产学研医合作 > 征集合作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 1
    比较EDUG引导下的隧道PICC与常规PICC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冯毕龙、定薇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共12个研究中心,比较EDUG引导下的隧道PICC与常规PICC应用于免疫力低下患者时,术中、术后及治疗结束拔管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2
    一项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在不同位置时的并发症和留置时间的真实世界研究
    冯毕龙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中心纳入24名置入中长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置管时导管尖端位置放置在锁骨下静脉,对照组导管尖端位置在腋静脉。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的差异

  • 3
    基于物联网技术手卫生智能监测及精准干预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冯毕龙

    本项目以智能洗手器为依托,设计物联网平台,与智能洗手器线上线下连接,科学有效监管医护人员手卫生,设计手机APP进行数据同步传输,开发手卫生培训功能,监管与培训同步进行,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4
    抑癌扶正平衡II号重塑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 作用机制及其口服脂质聚合物纳米粒的开发研究
    张莹雯

    抑癌II号(已获专利)被运用于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本项目拟采用转录组、代谢组技术揭示其重塑肿瘤微环境、延缓肿瘤进展的机制,并制备其药效成分的聚合物纳米粒以提高其抗肿瘤效应,以期研发出新型抗肿瘤药物。

  • 5
    基于移动医疗腹部肿瘤同步放化疗患者全程多模式康复研究
    周福祥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全程多模式康复对腹部肿瘤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影响;拟建立肿瘤同步放化疗患者全程多模式康复管理路径;并为制定《肿瘤放化疗患者全程多模式康复管理指南》奠定基础。

  • 6
    DS方案(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化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研究(HCCSC G05)
    周福祥

    多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多西他赛、替吉奥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序贯替吉奥、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7
    ccfmtDNA对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的分子预警
    周福祥

    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作为肿瘤早期监测的分子工具倍受瞩目,本项目将使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的方法选取合适的ccfmtDNA引物进行定量分析胃癌、原发性肝癌和结直肠癌患者ccfmtDNA含量及其变化,结合临床资料,确立ccfmtDNA对消化道肿瘤进行预后和疗效的预测作用,具有广阔的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 8
    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对脓毒症的早期识别、预后评估和辅助诊疗
    赵剡

    本研究拟结合急危重症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本科室特色的急诊结构化电子病例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尝试纳入临床问诊、体检等数据取代实验室结果,致力于开发既易于推广的脓毒症早期预测模型,加速对脓毒症的早期识别,达成精准治疗的目标

  • 9
    新型微量外周血cfDNA富集新技术及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
    王红玲

    外周血cfDNA提取技术的低效和高成本制约了液体活检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本项目拟基于自研MOF材料研发高效cfDNA提取新技术,并建立微量DNA及甲基化测序新方法,开发更高效、准确的液体活检技术用于消化道肿瘤早诊及预后分析

  • 10
    新药时代AITL分子分层、精准预后与临床转化
    田素芳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类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本项目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AITL患者的基本信息、外显子及靶向测序信息、治疗及预后信息构建AITL患者化疗反应、进展、预后及危险分层体系及云平台

  • 11
    SDC2、TFPI2 联合 NTMT1 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林军

    拟在前期粪便SDC2和TFPI2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试剂盒(已获国家药监局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研发转化基础上,联合新型标记物NTMT1,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构建并提升结直肠癌体外无创筛查癌前病变、早癌诊疗效能体系,降低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

  • 12
    可降解功能化医用骨蜡的研发与转化研究
    蔡林

    医用骨蜡是骨止血的重要材料,目前国内临床使用骨蜡不可降解,干扰骨愈合,可降解骨蜡在国内尚属空白。本项目创新性利用硫酸钙、泊洛沙姆等医用原料开发新型骨蜡,即将进入中试转化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有望研发新骨蜡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 13
    基于慢性疼痛-抑郁共病的队列研究开展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远期脑功能观察
    张宗泽

    项目依托前期建立的万人前瞻性队列,筛选慢性疼痛合并抑郁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危险暴露因素。主要考察指标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静息态脑电及事件相关电位、代谢组学、DNA甲基化及免疫组学标志物。为慢性疼痛抑郁共病的疾病发展演变,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 14
    增生前列腺LUM的表达与功能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张新华

    分子机制不清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尚无完全有效防治措施。本研究拟利用临床组织标本,前列腺细胞,BPH大鼠及基因敲除鼠模型进行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研究,以阐明BPH中高表达的LUM致BPH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力学特性

  • 15
    心肌纤维化靶向多肽的筛选、鉴定和应用
    张娥娟

    临床上对心肌纤维化缺乏纤维组织特异性的诊疗手段。本项目拟利用噬菌体环肽文库的体内筛选系统,获得并鉴定能够特异性识别心脏纤维结构的靶向小分子多肽,为开发心肌纤维化的辅助诊断和靶向治疗策略提供基础。

  • 16
    利用新型MOF材料和质谱技术开发胆道癌胆汁中表观基因组和代谢组联合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袁玉峰

    该项目利用一项新型MOF材料提取胆汁cfDNA,筛选潜在的全基因组5hmC 基因位点,结合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数据,整合5hmC基因组和代谢组信息,筛选胆道癌的新型诊断标志物。进一步通过验证队列评价5hmC修饰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对胆道癌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

  • 1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评分模型构建
    徐志鹏

    阐明神经影像和血液标志物在PTS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发基于血液标志物和神经影像的PTSD诊断预测系统,临床推广应用;建立PTSD分层干预策略,纳入临床操作规范;形成PTSD诊疗技术网络推广平台、多个小型应用示范基地,提高我国PTSD早期和综合防治水平。

  • 18
    缺氧条件下DPP4/p62/NRF2通路对HO-1表达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细胞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万静

    我们认为DPP4/p62/NRF2通路诱导缺氧条件下HO-1高表达,调控内皮细胞铁死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拟探究该通路对内皮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并建立HMOX1-/-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DPP4抑制剂靶向干预铁死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19
    胃癌腹膜转移癌类器官模型构建及在精准化治疗中的应用
    冯茂辉

    本项目拟构建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个体化的类器官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进行个体化敏感药物筛选,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研究数据;另一方面借助类器官深入探索胃癌腹膜转移的耐药机制,为未来治疗提拱了一条新的思路

  • 20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边缘供肝质量多中心队列研究
    范晓礼

    边缘供肝的质量评估和临床预后缺少一致性评价及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及优化边缘供肝质量对扩大供器官来源、提升移植效果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将对比研究边缘供肝与标准供肝质,建立供肝风险指数模型,并预测预后。

  • 21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AI诊断系统与干预模式研究
    章军建

    我校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合作,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研究队列,筛选血管性认知损伤的生物标志,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建立脑血管病认知障碍早期诊断与预测系统,为痴呆的诊断提供精准、高效和便捷的诊断工具。

  • 22
    药物安全性评价器官芯片系统的研发
    胡汉昆、刘威(物理学院)

    “创建一个具有高分辨质谱在线/离线检测功能的、前置于I期临床实验研究的、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器官芯片系统”。该器官芯片系统具有实时在线/离线全面解析器官芯片灌流液中所含有的全部代谢物质的定性定量信息的能力,结合高倍电子显微镜完美呈现了当模拟器官遭受可能毒性物质侵害的时候,所表征出来的时空追踪信息。

  • 23
    卒中早期智能识别及报警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并急救网络平台体系构建
    刘煜敏

    研制可穿戴手/脚环、通过多传感器采集早期卒中运动、肌电等海量数据,创立新算法,运用机器深度学习,高敏感和特异性的识别并预警早期卒中,与物联网急救平台实施医疗服务机构的实时对接、调度和预处理,创新性的改进卒中的救治模式。


  • 24
    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血流及结构功能组合分析评估病情进展的前瞻性研究
    柯敏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是其特征。利用现有先进仪器,行视网膜血流及结构功能组合分析,可敏感地识别神经节细胞损伤和精准地评估青光眼进展,为青光眼早期诊断和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 25
    基于碳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连续性丙泊酚 血药浓度监测研究
    彭勉

    本研究拟构建一种连续监测丙泊酚血药浓度的生物传感器。围绕“电极污染”这一关键技术难点,课题组结合碳纳米材料和丝网印刷电极,已成功构建电化学传感器CNSS,后续将从动物、临床层面进行功能验证,促进其临床转化。

  • 26
    肾脏低温机械灌注体系扩大供肾来源
    王彦峰

    供体严重短缺是肾移植领域的瓶颈。项目组建立了成体系的大、小动物和人肾脏机械灌注体系,制定和验证了利用该体系联合使用溶栓和血管保护方案,为扩大供肾来源和改善供肾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与推广奠定基础。

  • 27
    高活性、可降解的仿生人工骨器械的研发
    李景峰

    拟研制高活性仿生人工骨器械的肿瘤抑制因子骨修复材料和可吸收丝素内固定螺钉;分别通过材料表征、性能检测、中试生产转化、工艺验证和确认、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式实现三类植入产品的注册申报。

  • 28
    基于5G网络睡眠障碍相关慢病管理体系的建立
    陈雄

    本项目通过研发智能信号感知的睡眠监测APP对手机用户实现睡眠障碍基线筛查,基于柔性材料传感器的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实现基层医院的初步诊断,通过多导睡眠监测进行确诊,建立分级诊疗和慢病管控体系,结合互联网医院建立睡眠障碍云平台和基于医疗云专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睡眠障碍及相关慢性疾病的个性化指导和精准治疗。

  • 29
    卵巢透明细胞癌精准诊疗研究及临床转化体系构建
    戴梦源

    本项目拟基于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多组学分析,建立卵巢透明细胞癌分子分型系统,开发分子分型检测试剂盒。精准剖析卵巢透明细胞癌分子特征,针对关键分子靶点开展靶向治疗研究,探索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模式。

  • 30
    基于发热门诊的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多级网络监测体系构建的研究
    李一荣

    本研究将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不明原因的感染发热病人的样本进行“全病原”结构分析,明确新发突发病原体,随后基于等温扩增技术建立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并通过宏基因和(或)靶向扩增测序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其遗传进化规律,构建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数据库,推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精准诊断和防控。

  • 31
    心肌应变超声成像技术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与监测中的研究
    王扬淦

    目前对于舒张性心衰的早期诊断尚缺乏敏感的检查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导致舒张性心衰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研究将建立一个敏感可行的三维斑点追踪心肌应变模式和指标体系,对舒张性心衰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该技术比现有舒张功能评估和诊断指标更准确、更敏感

  • 32
    多能干细胞来源胰岛定向分化技术体系
    王志梁

    通过精确调控的定向诱导技术,将人胚胎干细胞系或人多能干细胞系逐步诱导分化为与天然胰岛细胞相近的功能性胰岛细胞。制备出低免疫原性的多能干细胞源的胰岛细胞可以较好地与受体匹配,研发出治疗一型糖尿病的新生物药。

  • 33
    骨与软组织肿瘤精准切除荧光导航决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魏任雄

    骨肿瘤精准切除辅助决策系统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在国内外具有广阔市场,本项目拟基于精准肿瘤识别、图像采集、边界划分三个维度,研发肿瘤主动靶向荧光示踪剂、开放式荧光导航设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智能识别规划软件。本项目将显著促进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水平的提升,实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34
    基于影像组学和血液标志的早期PTSD诊断预测模型及分层干预研究
    徐志鹏

    阐明神经影像和血液标志物在PTS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发基于血液标志物和神经影像的PTSD诊断预测系统,临床推广应用;建立PTSD分层干预策略,纳入临床操作规范;形成PTSD诊疗技术网络推广平台、多个小型应用示范基地,提高我国PTSD早期和综合防治水平

  • 35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再通相关技术体系构建研究
    赵文元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简称慢闭并不少见,潜在危害甚大,病人如不积极治疗5年内卒中风险达30%以上。本课题尝试建立一种同质化手术再通方案,同时,利用获得的血液和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以探索通过术前高分辨磁共振和分子标记物判断哪些病例需要开通,哪些适合开通,哪些术后再闭塞可能性大等临床需要回答,而现有技术商不能回答的问题,提高手术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 36
    解密新突变-新生儿遗传病检测开拓者
    郑芳

    本项目专注于遗传病的测序后解读,率先推出10多项专利技术,形成完善的闭环检测体系,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基因突变的功能检测与致病性评价评级服务。

  • 37
    卡度尼利单抗联合盐酸安罗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或持续性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邱惠

    在复发转移或持续性宫颈癌患者中,使用卡度尼利单抗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进行治疗,每3周为一个周期,每两个周期行一次影像学评估,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发生或患者主动退出。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38
    一项研究者发起的盐酸安罗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IB3期和IIA2-IVA期宫颈癌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
    邱惠

    在未经治疗的IB3期和IIA2-IVA期宫颈癌中,在标准的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安罗替尼进行治疗,服用14天停7天,连续直至放疗周期结束。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